close

博客來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5538

 

奧斯卡‧艾瑞克被天使救走了。

根據目擊證人指出,就是那個天使把強尼和吉米的頭撕扯掉,將兩顆頭顱丟到水底。

谷納將他們的說法告訴那位以水底攝影機將兩顆頭顱所在之處留下永恆紀錄的犯罪現場攝影師,結果他說:「那這位天使恐怕不是來自天堂。」 
                     
                           血色童話p.527

 


血色童話,被評為「瑞典少有的恐怖小說」可就我看來,它並不恐怖而甚顯幽默。會被說是恐怖小說,我想是因為主角是吸血鬼的關係吧!只是這吸血鬼卻是個被剝奪了童年、被殘忍閹割的孩子,真要說恐怖,另一主角奧斯卡校園中的霸凌行為、偷竊、吸毒的舉止才是……好吧!其實我也不覺得恐怖,就只是個展現……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的筆觸很「生活」的去敘述,你無法從中獲得搧情的快感-大哭、大笑或深深的恐懼,但在平順的閱讀中,就是會突然出現個橋段讓你微笑、一滯或心慌。也因此,雖然厚厚一本,讀起來也不會讓人感到煩悶。

   


對於北歐的印象是什麼?高所得高科技的福利國家;平權觀念實施徹底;深植人心的社會公民觀……似乎是個烏托邦可能具現而成的地方,但這本書裡所描述的,卻是一群福利國家中的社會邊緣人:戀童且對依萊充滿執念的哈肯、有能力卻不事生產的雷基、孤僻的養貓人,諸如此類。你可以用心理方式去敘述種種,也可以用社會架構的角度來看此書所呈現的訊息。雷基的流浪生活,我們可以說是自我認同危機,但他也曾諷刺的說:「這裡可是瑞典,只要拿個碗擺在路邊就可生活。」這又跟社會架構連結在一起了。此外,作者亦花了篇幅描述沒有歷史的社區,以及因此若於虛無的居民連帶感;因為社會制度發展(請見
Giddens《民族國家與暴力》)讓吸血鬼愈加無所遁形……老實說,我覺得這是一本社會學小說。

 


血色童話中,對於各個路人甲(好啦!我覺得是路人甲,因為我的失認症又發作了)描述是仔細的,你可以看到那個人的生活形象,當他邁向死亡,或許你會為他哀悼,或者是,開心,且作者讓每個人都連成一條線,越往書末,就可以看到線逐漸聚匯,讓你覺得沒有一個角色是多餘。說到這,好像也該回來談談主角們了。

 


哈肯,前半段協助伊萊並在文中反襯奧斯卡的角色。戀男童的癖好讓他失去了原有的社經地位,而後遇到依萊。依萊對他來說是神聖的(有趣的是,
Eli的意思還真是指上帝),他得藉由為依萊做某些事而獲得其所想要的「獎賞」。但是,原有的道德觀讓他在執行任務時總是充滿著恐慌,每完成一件任務就得想辦法做件好事以求內心的平衡,最後失手毀容而邁向死亡。但是最有趣的是,當他「死亡」之後,因感染而只剩本能行動,這時候就顯得異常乾脆了,你再也看不到他的恐懼與「良知」,他只是一個勁的想得到依萊,堅決而不罷休。

 


依萊,被地主閹割取血而受到感染的孩子,永生只能以孩子的樣貌存活,但此等樣貌也讓他更容易生存,因著人們的善意或者……戀童癖。雖然是孩子樣,他的童年卻是他活了二百多年後,遇到奧斯卡才終於獲得。奧斯卡,期使鄰居大哥湯米也不得不說:「他就是個會被欺負的類型」。所以,最終的解決方法是:『
……以最徹底暴戾的「狂野詩情正義」回報了體制無法消化處理、只能含蓄默許且拒絕看見的青春同儕霸凌病徵。』(p.532

 


然後……

 


直接跳到收尾(喂!兩位主角的篇幅怎麼比哈肯還少XD)

簡介上說這是一本純愛小說,最後的結局兩人一同離開,但奧斯卡還只是個孩子,變動性最大、最殘忍的也往往是孩子。或許是因為想逃離原生處,或許是感激伊萊的救援,或許只是希望被愛被人溫柔對待……對於依萊的感情是愛嗎?我想還有待時間來驗證,但作者將結局斷在那,頗有餘勁。


在血色童話裡,你可以看到從以前到現在累積出來的吸血鬼生活型態:吸血維生(廢話)、生長停滯的永恆生命、畏懼日光、必須直擊心臟才會死亡,還有必須被邀請才能入內的規則(原書名為《讓對的人進入》,這部分我在日系作品裡比較常看到),但吸血鬼只是條線,在這本書裡你所會看到的,將會是有許多線交織而成,一個平常的,生活的,影像。


改編電影(個人偏好前者的伊萊,那種冷調的詭異感和原著較接近):
2009血色入侵



2010噬血童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anyu 的頭像
    panyu

    panyu

    pan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